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2003年,初名“计算机系”。为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浪潮,进一步整合学科优势资源、提升办学核心实力,学院于2016年7月更名为“电子信息工程学院”,并在2020年4月正式定名为“信息工程学院”,自成立以来,学院始终坚守学校“学生中心、需求导向、全面发展、产教融合”的育人理念,深度践行学校“三接九化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创新构建起“一核心五结合三融入”的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(“一核心”即以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,“五结合”即专业与产业结合、理论与实践结合、一课堂与二课堂结合、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结合、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结合,“三融入” 即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、OBE理念融入教育、信息技术融入教学),致力于培养“就业有能力、深造有基础、发展有后劲”的高素质信息类应用型人才。截至目前,学院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近万人,多数毕业生在信息技术领域崭露头角,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学院围绕信息技术核心领域,紧密对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需求,设有电子信息工程、网络工程、物联网工程、软件工程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、人工智能6个本科专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、软件技术2个专科专业。其中,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评山东省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,电子信息工程、网络工程专业入选校级一流专业。建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、物联网工程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室、软件项目综合开发实训室、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、“智能计算”创新工作室等42个实验实训教学场所,满足学生实习实训、课程学习、课题研究、竞赛备赛、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需要。
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,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、业务精湛、富有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。现有专任教师151人,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29人,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有114人,具备企业实践经验或行业认证资质的教师有74人,在各类省部级国家级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7人次,校级教学名师2人,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。
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,近五年出版教材5部,其中1部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计算机学科组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;获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16项,主持校级及以上教研课题24项,持续推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。承担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38项,发表SCI、EI、北大核心等高水平学术论文182篇,授权发明专利6项、实用新型专利86项,组织高水平学术报告80场,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。学院拥有山东省高校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性实习(实训)基地、德州市大数据与智能感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、网络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省市级平台3个。同时,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,与奇安信科技集团、锐捷网络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”,设立“三室一中心”(企业工作室、教学实践室、科研工作室、网络安全技术服务中心)教学实践平台。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,让师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能力,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配度与就业竞争力。
学院始终坚持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”,为学生搭建了多层次的学科竞赛平台。近五年,学院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斩获奖项673项,其中国家级奖项66项,在华为ICT大赛中,学院学子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勇夺全国一等奖、全球二等奖,彰显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。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,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,近年来就业率、专业对口率与毕业生平均薪酬均保持稳步攀升态势,形成了“招得进、学得好、用得上、留得住”的良好就业口碑,为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优质人才。
(数据截止日期2025年9月1日)